目录:

在大德意志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波斯尼亚穆斯林师团是所有国家的穆斯林的榜样。 他们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除了为维护自己的家园和信仰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外,别无他法。 伊斯兰世界和大德意志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使得合作理所当然。 德国在与那些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掠夺穆斯林国家、压制穆斯林信仰的敌人作战。[……]此外,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在与世界犹太人作战。 《古兰经》说:“你们会发现犹太人是穆斯林最大的敌人。”伊斯兰教的原则与民族社会主义的原则也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对斗争和情谊的肯定、对领导作用的强调、对秩序的信念以及对劳动的高度推崇。 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彼此接近,促进了合作。

——前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赛尼对波斯尼亚穆斯林党卫军师团的讲话,1944年1月

**中译者按:**前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赛尼(1897-1974)是著名的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在1941年伊拉克亲德政变失败后曾流亡德国,并于该年11月28日与希特勒正式会面,商谈阿拉伯民族问题和反犹太复国主义事宜[1]。以下是此次会谈的官方完整记录的中文版,由英文版翻译而来。我在文章最后附上了希特勒关于巴勒斯坦的一些言论。


阿道夫·希特勒与阿明·侯赛尼官方会谈记录(1941年11月28日,德国柏林)

大穆夫提:

大穆夫提首先表示十分荣幸能受到元首的接见。他希望借此机会向受到整个阿拉伯世界敬仰的大德意志帝国元首转达他的谢意,感谢元首一直以来对阿拉伯,特别是对巴勒斯坦事业表示的同情,这种同情在元首的公开演讲里得到了明确的表达。阿拉伯各国坚信,德国一定会赢得战争,阿拉伯的事业一定会繁荣昌盛。阿拉伯人是德国的天然朋友,因为他们与德国有着同样的敌人,也就是英国人、犹太人和共产主义者。因此,他们准备全心全意地与德国合作,随时准备参战,不仅在消极方面进行破坏活动和煽动革命,而且在积极方面组建一支阿拉伯军团。阿拉伯人作为盟友对德国的用处可能比乍一看的还要大,这既是因为地理原因,也是因为英国人和犹太人给阿拉伯人造成的苦难。此外,他们与所有穆斯林国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可以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利用这些关系。阿拉伯军团很容易组建。穆夫提一向阿拉伯国家以及德国的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籍俘虏发出呼吁,就会产生大批渴望战斗的志愿者。阿拉伯世界对德国的胜利深信不疑,这不仅是因为帝国拥有庞大的军队、英勇的士兵和天才的军事领袖,也是因为万能的真主绝不会把胜利授予给不公的事业。

在这场斗争里,阿拉伯人在努力争取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独立和统一。他们对元首充满信心,希望元首能抚平德国的敌人给他们造成的创伤。

穆夫提随后提到了他从德国收到的一封信,信中指出,德国没有占有任何阿拉伯领土,德国理解并承认阿拉伯人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德国也支持消灭犹太人的民族家园。

此时此刻,要是发表一份这类的公开声明,就会对阿拉伯人民产生非常有益的宣传效果。这会把阿拉伯人从一时的无精打采中唤醒过来,给他们带来新的勇气。这也会减轻穆夫提的工作,也就是秘密组织阿拉伯人,以备能适时发动攻击。同时,他还可以保证,阿拉伯人会严守纪律,耐心等待时机,只有在柏林下达命令后才会发动攻击。

关于伊拉克发生的事件,穆夫提指出,那里的阿拉伯人绝对不是受德国煽动而攻击英国的,他们只是在反抗英国对他们名誉的直接攻击。

他认为,土耳其人会欢迎在邻近领土上建立阿拉伯政府,因为他们宁愿毗邻较弱的阿拉伯政府,也不愿毗邻较强的欧洲政府,而且,土耳其本身就是一个拥有 700 万人口的民族,他们根本不用害怕居住在叙利亚、外约旦、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 170 万阿拉伯人。

同样,法国也不会反对统一计划,因为法国早在 1936 年就承认了叙利亚的独立,并且早在 1933 年就批准了费萨尔国王领导下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统一。

出于这些情况,他再次请求元首发表公开声明,这样阿拉伯人就不会失去希望,而希望在各民族的生命中是一份如此强大的力量。就像他说的那样,怀着这样的希望,阿拉伯人愿意等待。他们并不急于立即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很容易就可以等待半年或者一整年的时间。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被这类的声明激发出这样的希望,那么可以预料的是,英国人就会从中获益。

希特勒:

元首回答说,就像穆夫提本人说的那样,德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明确的。德国主张毫不妥协地对犹太人进行战争。这自然包括积极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民族家园,因为它只不过是犹太利益集团以国家形式来施加破坏性影响的一个中心。德国还意识到,那种声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发挥着经济领头作用的说法是个谎言。在那里劳动的只有阿拉伯人,而不是犹太人。德国决心逐步要求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解决国内的犹太人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也向非欧洲国家发出类似的呼吁。